|
詳細說明
豬苓,別名野豬糞、地烏桃、粉豬苓等。非褶菌目多孔菌科樹花屬藥用真菌。子實體大或很大,肉質、有柄、多分枝、末端生圓形白色至淺褐色菌蓋,一叢直徑可達35cm。菌蓋圓形,中部下凹近漏斗形,邊緣內卷,被深色細鱗片,寬1-4cm。菌肉白色,孔面白色,干后草黃色。孔口圓形或破裂呈不規則齒狀,延生,平均每毫米2-4個。孢子無色,光滑,圓筒形,一端圓形,一端有歪尖,7-10μm×3-4.2μm。經濟價值:子實體幼嫩時可食用,味道十分鮮美。其地下菌核黑色、形狀多樣,是著名中藥。
一、生長特性
喜肥沃濕潤、富含腐殖質、排水良好的萌坡熟地。豬苓在地面下5厘米溫度8~9℃時開始生長,15~20℃時生長最適,25~30℃菌絲停止生長,進入短期休眠,或者長出子實體,度過不良環境,以孢子繁衍生息。秋末冬初,地面下5厘米,溫度低于8℃又進入冬季休眠期。一年中4~6月和9~10月為豬苓菌絲的活躍生長期。
二、栽培技術
采用坑栽,一般坑深50厘米,長寬各70厘米。林下栽培,既防止破壞森林,又能給豬苓創造適宜的環境和防止水土流失。栽培前首先要培育好密壞菌的菌床或菌材,一般用長有密環菌的朽樹根、樹枝、樹皮作菌種和砍的新樹棒(粗約10厘米,長50~60厘米的短節)堆放在坑內,蓋土20~25厘米,溫度適宜,經過1~2個月即可使用。也可使用培育好準備栽天麻的菌材,或栽過天麻尚未腐爛又沒長雜菌的老棒來栽培豬苓。一窩用5根菌棒,下種菌核0.18千克。栽時選完整無傷的新鮮野生小豬苓,或把豬苓核分成小塊,每塊大小如核桃一般,用手指壓緊使菌核扯斷的菌絲斷面與菌材緊密結合。一根菌材上可壓放苓塊7~8個,栽好一根,用腐殖上把四周培好,不留空隙。以此類推,一般只栽一層,最好蓋腐殖土20~25厘米,略高出地面,兩年后可以采挖。
三、采收加工
豬苓外皮烏黑光澤,體重,堅實,斷面潔白或黃色者為佳。
四、發展前景